“快步走”转型升级 “新常态”成果丰硕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梁 莹 本报通讯员 徐艺萍
走在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新校区,学校近年来的变化师生们有目共睹。崭新的校园建筑、优美的文化环境、完善的教学设施,一个现代化的大学正在快速成长。
近年来,学校的变化远不止这些。与学校环境同时升级的,还有办学的理念与思路。2012年学校成功升格为本科院校,就把办学目标锁定在建设地方有鲜明特色、行业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上,并成为全区较早加入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的高校之一,产学研全面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升级。3年间,学校办学水平显著提升,竞争力领先同批升本院校。“新常态下要坚持走好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借深化改革的东风,加快学校转型发展的步伐,促进学校办学特色化上水平。”该校党委书记李幼平说。
人才培养 紧盯产业技术前沿
“中国制造2025”,一个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然而,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制造业仍然大而不强。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人才是根本。学校工科类本科专业占专业总数的63%,作为一所以工科专业为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一场以产业技术前沿为导向的教学改革行动正当时。
产品制造,设计先行。随着工业智能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的二维绘图应用已经发展到当今的三维建模、虚拟制造、智能设计阶段。为了让学生更加适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时代要求,该校在教学中把培养学生学习前沿技术知识、提升学生对新技术应用的能力放在首位。
在首届中国3D工业设计创新大赛上,该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吴倍贤可谓是一匹“黑马”。在与全国一流高校参赛者的比拼中,他过关斩将荣获大赛学生组一等奖,这也是广西高校在该赛事中的最好成绩。
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被誉为航空模型运动的奥林匹克,在2015年比赛中,该校依托小微飞行器开放性实验室,精心设计制作参赛作品,刻苦训练改进飞行技术,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学生谭棋天、俞德桂在遥控电动滑翔机项目中荣获一等奖,总分第一名。
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新杯、数学建模竞赛……以赛代练,同步提高,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学生的应用能力大幅提升,老师的教学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在中国制冷空调行业大学生科技竞赛上,由该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师生组成的代表队,在强手如林的赛场上,总分跻身三甲,荣获大赛二等奖,让多次参赛的重点高校代表队刮目相看。实力较量中获胜的秘密在哪里?教学理念的提升举足轻重。“老师也要跟上行业发展的脚步,把新的理念落实到教学中,只有这样学生的应用能力才能跟上产业升级发展的节奏。”队伍的指导教师吴国珊如是说。
让更多的先进设备走近学生,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才能走上“快车道”。今年6月,一个由企业投资千万元的“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在该校建成揭牌。实验室设备全部采用当前世界先进自动化设备和软件,基础教学设施建设和特色教学环境相比同类高校领先一筹。“学生掌握了先进的技术,才能和企业零距离对接。”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主要负责人葛仁华说。
校企合作 协同育人添动力
“要坚持好与企业协同育人的方向,继续加大校企合作办学的深度和广度,开创学生自主学习及企业技术创新的双赢局面。”自治区副主席李康在实地走访调研了该校机械工程实验与实训教学中心、航天材料实验室等办学场所后,对学校建设与发展寄予深切期望。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但如何使学校和企业这两个不同的轨道融合交汇、无缝对接?在桂航,一系列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为基础,以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新途径,为校企同步发展带来了一片春天。
如今,汽车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家。据统计,广西私家车保有量近270万辆,每百人有汽车6.74辆。“汽车服务市场前景广阔,但是目前汽车服务行业应用型人才还有很大缺口,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才能加快汽车服务行业的转型升级。”日前,全国汽车服务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5年工作会议在桂航召开,这是代表们一致的心声。
企业是学校和市场之间的桥梁。但当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开拓市场上,身后的员工培训和后备力量培养又难以顾及,两者发展不平衡很容易影响企业发展,也不利于行业的健康成长。
“校企合作是解决这一矛盾的最有效办法。”前来参会的桂林市博达汽车科技集团董事长黄景中说,他也是校企合作的受益者。
该公司与学校共建了全区唯一的应用型人才培训基地,为公司培养了百余名应用技术人才,解决了公司发展的后顾之忧。“基地具有产品研发、大学生创业、会员之家和实习培训基地四位一体的功能,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与桂航合作的成功经验,未来将向全国推广。”黄景中说。
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广西10大战略重点产业之一,在国家“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的助推下,广西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潜力巨大。对于这一点,桂林福菱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莫太平博士充满信心,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企业生产车间不在高新区或者创业园,而是在桂航校园里。
今年下半年,该公司与桂航签订的校企合作项目正式启动。校企合作后,学校真正成为了可以承担生产任务的“校内工厂”,学校生产为企业实现的经济效益有望突破100万元。“校企合作不仅能盘活学校的优质资源,而且能够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企业的行为模式,帮助学生成长。”莫太平表示。
校企合作中,一个集产学研为一体的协同育人优质平台也初具规模。“校内工厂生产线正式运行后,学生就能真正体验到在现实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更有效地提高处理问题的能力,教师也能在真正的生产过程中掌握新技术新知识,上课也更有底气。”该校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熊川老师说。
此外,该校管理学院首批升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市场营销专业,形成了课内、校园、社会相结合的三种实践教学体系,与近10家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实践基地。
协同育人,校企双赢。近年来,该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再上新台阶,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和电子信息类专业群获批为广西高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点;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学科、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成为广西高校重点培育学科。
社会服务 彰显航空航天特色品牌
作为广西惟一一所航空航天类高校,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在应用型本科建设中,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着眼点,充分发挥自身学科专业优势,彰显出航空航天品牌特色。
在广西高校无人机遥测重点实验室,孙山林博士和他的科研团队成员正紧张地忙碌着,卫星导航位置信息处理实验室是他们为无人机飞控系统研究搭建的科研平台。由他负责的这个实验室,正着力研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无人机飞行控制课题,这是无人机遥测重点实验室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利用北斗位置服务平台,该校还将对航拍数传或图传信息处理、地理信息处理、智慧城市等方面开展应用性科研。“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是世界上第三个成熟的导航系统,我们将围绕导航制导、通信及信号处理等内容开展研究,为北斗系统的落地推广应用作出积极贡献。”孙山林表示。
“新常态”下,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如火如荼,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更是快马加鞭。一种以自然生态为中心,水、陆、空一体化的新型旅游体验模式,正在成为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的新亮点。其中,以低空旅游为代表的桂林空中游览航线最为受人关注,而这也是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方向。
今年8月,伴随着一阵阵螺旋桨的轰鸣声,一架直升机稳稳地降落在桂航校园里,这标志着学校和桂林通航有限责任公司的合作正式启动。学校将与企业联合开展通用航空飞行学员私商执照培训、通用航空机务维修人员资质培训、通用航空运行控制、签派人员资质培训、无人机操控手培训等项目。“通过开展广泛合作,将进一步打造学校航空航天特色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促进产业与学科相互促进、深度融合,有效为桂林旅游产业发展转型升级贡献力量。”该校航空旅游学院主要负责人王凯说。
广西打造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区开发开放新的战略支点,不仅人员往来更频繁,物资交换也更密集。航空物流,现代物流产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在广西区域性国际物流港建设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设立于该校的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培育基地——广西航空物流研究中心,以广西国际物流港建设为立足点,把航空物流园区建设与经济发展、航空物流信息管理以及航空物流安全与装备检测维修作为重点研究方向,做好政府和企业的智库。
深化改革东风劲,美好蓝图次第开。在建设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之路上,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昂首阔步高歌向前。“要大力服务广西经济社会建设和国家航天事业发展,认真落实强基创优计划,加强协同创新,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该校校长易忠说。
新闻链接:http://www.gxrb.com.cn/html/2015-10/08/content_11849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