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实践队在那阳镇中心小学科普的合影
中国青年网桂林9月10日电(通讯员 何毓)暑假期间,桂林航天工业学院“领航人”青少年航空航天科普及早期启蒙培育项目团队的志愿者们分别来到广西南宁、桂林等乡村开展航空航天知识科普和启蒙培育活动。
团队依托“航天强国” 政策,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科普形式,将“互联网+”与科普教育相结合,主要包括航空航天知识科普和启蒙培育两个功能,主要受众对象为青少年。从广西贫困山区出发扩散到西部地区,培养青少年对航空航天科学发展的兴趣,激发航空航天梦想,鼓励他们热爱祖国、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自团队成立以来,曾在30个县开展航空航天科普线上、线下科普场次达76场,建立航空航天科普基地8个。在今年“新冠”疫情期间,团队在线上科普直播30余场,且定期在抖音、公众号更新科普小视频、科普小知识。每次活动都受到了当地留守儿童的欢迎,团队成员张凯龙说:“作为一名大一学生,我今年第一次参加三下乡活动,跟炎热的天气和路程的曲折比起来,孩子们真诚的笑容让我无比暖心,也让我觉得利用假期参加志愿活动很有意义。”
点滴行动点亮“飞天”梦想
在广西南宁横县的那阳镇,志愿者们选择了镇上小学作为科普宣传点,为小朋友进行航空航天科普现场教学。因为距离城市较远,在现阶段的启蒙培育中,孩子们基本上接触不到航空航天类的活动,对于“中国航天日”等重要的航天纪念日也知之甚少。在这美丽乡村,志愿者们从航空航天的起源开始,为小朋友们讲述中国航天的故事,现场教小朋友们制作飞机航模,开展航天知识有奖问答。在“领航人”团队志愿者的指导和带领下,纷纷完成了各种各样飞机模型的组装,这不仅激发孩子们探索飞机等飞行器的好奇心,而且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小飞机在空中飞扬,孩子,们的快乐情绪也达到了顶点。
队员们还热心的向孩子们展示无人机设备的使用,教会孩子们如何操作,并适时地为他们讲解其中的科学原理,孩子们都热情高涨,兴趣盎然。在科普中让孩子们感受到快乐,在快乐中向孩子们传授科学知识,正是这次活动所要实现的目的。在快乐的活动中,“航天梦”的种子已经悄然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歼-20战斗机实在是太酷了,我以后要当飞行员,要开战斗机!”孩子们激动的说。
每年,这样的场景出现在很多的乡村,“领航人”团队的志愿者们利用假期的时间,希望走访尽可能多的村落,让更多的留守儿童接触航空航天知识。队员卢秋玲说:“我们的目的是进行航空航天的科学普及和启蒙,带着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种下梦想,而对于我们大学生来说,假期宅家看剧不是唯一的选择,我们完成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比宅家里吹空调看剧有意义多了。”
搭建梦想平台,启动“未来飞行家”
“领航人”团队志愿者正在实行他们的“未来飞行家计划”。 团队在和走访过程中,结识了很多当地的留守儿童,来自广西桂林灵川县粟家村的闭恩雨小朋友就是其中的一员,也是让团队成员非常牵挂的一个小朋友。年仅11岁的她,因为家境贫寒,家里希望让她辍学打工,在2019年6月志愿者团队来到她所在的学校开展科普活动的时候,小姑娘很认真的听课、参与互动,活动结束后,她问志愿者们“哥哥,我怎么才能成为一名飞行员?我很想去你们学校上大学”了解她的情况后,项目组决定由卢同学对闭恩雨一对一帮扶。通过团队中贫困家庭成员的求学经历说服小女孩的父母让她继续上学,认真了解相关的帮扶助学政策,并且定期了解她的学习情况,邀请她到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参加科普活动。
目前,小恩雨在班级一直名列前茅,父母也决定继续让她上学,每次志愿者开展线上科普活动,小恩雨都坚持观看每一场航空航天科普直播并认真做好笔记,在队员的帮助下,她正一步一步的靠近自己的梦想。
“未来飞行家计划”是“领航人”团队的特色计划,也是这群大学生们一直在坚持做的事情,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更多的帮助到那些想学习、有梦想的乡村儿童,对航空航天“好苗子”定向培养,一对一的帮扶,照亮孩子们探寻梦想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