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驻村“第一书记”杭盖(中)向村民讲解扶贫政策
“您慢点讲,我有点听不懂您说的话”、“这个政策不仅仅是补助2000元钱,更是发展产业的动力”、“请各帮扶单位重视并督促帮扶人核实情况填好相关表格发给我”、“我们村两委干部要有凝聚力,这是做好村内所有事情的前提”……这是我校派驻灌阳县新圩镇共耕村第一书记杭盖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常常在重复的对话。
这些话背后反应着这个年轻的第一书记怎样的经历,杭盖想起驻村3个多月以来从“你们村”到“我们村”的故事,话语间满满的感慨。
初到乡村,迈过语言关
刚到村里,摆在杭盖眼前最大的困难就是语言问题。方言在灌阳是主流语言,不论在政府会议室抑或田间地头聊家常时,当地人都离不开方言。
他知道方言一时半会自己还学不会,但是工作还要推进。这没有难住他,每次走访入户,他便恳请各自然屯的村干与他同行,有了这个当地的“官方翻译”,调查工作自然能有序开展,这个大麻烦得以顺利解决。
通过走访,杭盖了解到自己负责的灌阳共耕村是县级深度贫困村,基础设施基本完善,但是截止2018年初该村仍有17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其中未脱贫贫困户108户共373人,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一亩,大部分劳动力外出务工,村内贫困人口众多,无规模性产业和集体经济,一时间内,种种困难和问题一时间全都冒了出来。
不忘初心,善于下苦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站在灌阳县新圩镇这片红色土地是可以切身感受到中国革命历史对我们的昭示,有困难不可怕,关键是要勇于面对,敢于克服。
带着初心,开始干工作,根据调查研究,杭盖写了帮扶计划、集体经济规划、特色产业计划、调研报告,填写汇总了各项表格,开展“六一”慰问活动并被《桂林日报》报道、给村里增添办公设备等,在工作中和生活中自然而然的把“我们村目前要解决什么问题、要怎么把产业形成规模……”挂在嘴上。
完善规范党建工作,抓班子,带队伍,凝聚村“两委”干部力量,深入群众,想点子、想办法,经常在村支书和村主任家坐到很晚,研究解决脱贫工作中的困难,村集体经济如何去发展。目前,已初步确定建设养牛场和红薯深加工厂。
热爱乡村,做好良心事
“做什么就要像什么,在农村就要爱农村”杭盖说,2018年共耕村要完成脱贫54户207人,2019年预计脱贫42户141人,他要做的就是深入到这些农户中去,把所有的惠农政策送到他们手中。
“书记,你怎么总是背个包啊”镇里的人初次见到杭盖总是会问,杭盖笑笑说:“这包是万能包,里边有随时可记的驻村日记,笔记本电脑、贫困户信息、雨露计划名单、八有一超表格、易地搬迁表格、危房改造表格……,我背起这么重的包还能锻炼身体啊。”幽默的一句话,道出的却是他心里满满的对村民的记挂。
“我家的番茄再过十几天就熟了,到时你去地里自己摘着随便吃”、“明天一早一定要来我这里喝油茶”现在农户遇到杭盖总是特别热情,朴实的话语却透漏出村民们对这个第一书记的认可,虽然杭盖驻村时间不长,但是他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的心已然感染到当地村民。
面对两年的扶贫工作和村里的种种问题,他讲到“两年后我必将交出让农民朋友满意的答卷”,说到这里,杭盖眼神里是满满的坚毅,他始终牢记着自己是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自己带有航天血脉,自己要在这里负起新时代年轻扶贫干部应有的担当,带着自己的村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