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航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桂航要闻 >> 正文
广西日报发表韩峻峰书记理论文章:《全面提升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
作者: 点击数: 时间:2025/05/21 10:27:2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擘画教育数字化新蓝图,明确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要求“制定完善师生数字素养标准,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2023年,教育部发布的《教师数字素养》教育行业标准提出,教师数字素养,即教师利用数字技术优化、创新和变革教育教学活动而具有的意识、能力和责任。在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的关键时期,破解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现实难题,构建科学的教师数字素养培育体系和实践路径,已成为亟需回答的时代课题。

价值意蕴

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战略支点

高校教师作为高等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主体和推动者,提升其数字素养具有必然性和必要性。

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时代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高校教师数字素养作为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支撑,有助于推动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整体性变革,为贯彻教育数字化战略提速增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提升教师的数字素养,能够推动教学实践从传授型转向启发型、体验型和开放型,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更好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落实“三全育人”理念。

实现教师专业成长的现实要求。良好的数字素养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整合专业知识,进行思维训练,提高教育、科研、社会服务的精准性和适应性;利用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和工具进行持续、终身学习研究,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实现专业终身发展的跃迁。

梗阻所在

素养提升的三大现实掣肘

当前,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面临顶层设计不够完善、资源供给不够充分、数字责任有待压实等诸多挑战。

顶层设计不够完善。目前许多高校通常以“办班式”的短期专题研学活动来提升教师数字素养,缺乏全局性的体系建设、制度政策支持、环境氛围营造等长效机制。

资源供给不够充分。一方面,基础设施配置不均衡,部分重点院校配备了智能教室、智慧黑板、虚拟仿真实验室等教学场景,而多数普通高校仍面临基础信息化设施不足的困境。另一方面,优质数字教学资源库不足,缺乏丰富有效的课程资源、平台资源、教学工具等,特别是人工智能、教育大数据等前沿领域的相关资源不足,制约了教师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的纵深发展。

数字责任有待压实。高校在提升教师数字素养过程中,容易陷入“重工具、轻育人”的误区,即更注重数字技术的浅层教学应用,忽视了技术背后深层的主体缺位、技术滥用、责任失守等伦理问题。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升,不是简单把黑板换成屏幕,而是让教师既能娴熟运用智能工具,又能坚守教育初心。

破题路径

构建“四位一体”素养跃升体系

提升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工程。高校需要从顶层设计、资源配置、场景应用、伦理建设等多个维度协同推进。

强化顶层设计,制定教育数字化转型规划。高校要将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纳入学校“十五五”发展规划和中长期数字化转型战略,制定3—5年专项实施方案,构建目标明确、路径清晰、保障有力的制度体系,突破零散化、短期化的教师数字素养培养困境。具体而言,可参照国家教师数字素养行业标准,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特色,以育人模式变革为首要目标,在平台建设、育人方式、科研范式、治理体系、技术落实、奖励机制等方面形成配套支持方案。推动跨部门协同合作,构建起全链条保障机制,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改革与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良性互动。

汇集多方合力,配置普惠包容的数字资源。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亟需构建国家主导、多方参与的数字资源建设新格局,加快弥合数字鸿沟。在国家层面,成立教师数字素养资源中心,打造国家级数字教育资源“中枢引擎”。整合教育部直属单位、双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优质头部资源,开发具有权威性的标准化数字课程体系,重点建设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领域的示范性课程;实施数字资源精准供给计划,针对东中西部不同地区、不同学科教师的实际需求,开发差异化培训资源。在高校层面,完善数字基建。硬件上,重点建设全息教室、VR智慧实验室等数智化、沉浸式新型教学空间,构建虚实融合的教学环境;软件上,建设具有校本特色的数字教学资源库,开发与专业课程相配套的数字化教学精品课程。同时,深化产教融合,与企业共建“未来教育实验室”,共同研发智能备课系统、学情分析平台等教学工具,为教师提供普惠包容的数字服务。

创新应用场景,完善“课—研—评”培养生态。在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和教学评价等场景中不断提升教师数字素养。课堂教学中,利用VR、AR、MR、XR等设备打造数字化、智能化、沉浸式、探究式的课堂环境;利用数字技术强大的收集、分析、总结、归纳能力,帮助教师融合理论、实践多元学习活动,在“精准滴灌”的过程中提升教师运用数字技术授课的意愿和能力。科学研究中,鼓励教师以人工智能赋能专业研究,推动“校企地”科研团队合力创建动态研究模式,及时打破数据孤岛,缩短科研成果落地转化的距离;围绕国家、广西经济社会重大需求,瞄准热点问题,落实人工智能与教师专业相关科学研究“双向奔赴”的奖励机制。教学评价中,整合人工智能算法、教育大模型、AI数字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形成学生“数字画像”,建设课堂教学质量数字化评估系统,实现多态评价和智能督导。

坚守育人初心,提高教师数字责任担当意识。一方面,明确数字育人的价值导向,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制定学校层面的数字技术应用伦理规范制度指南,引导教师在数字育人的过程中,避免“技术恐惧”和“技术崇拜”,使数字技术真正成为师生间情感交流和对话的桥梁。另一方面,增强教师法治与道德责任意识,将数字伦理纳入教师培训、党员干部培训的必修内容。同时,建立数字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树牢教师的数字安全责任意识。


《广西日报》链接:https://gxrb.gxrb.com.cn/?name=gxrb&date=2025-05-21&code=009&xuhao=1

下一条:北海市、桂林市政协调研组来校调研交流

关闭

学校地址(Add.): 桂林市金鸡路2号 邮编(Postcode): 541004 电话(Tel): 86-0773-5863280 传真(Fax): 86-0773-5863286
 招生咨询电话(Tel):0773-2253028(兼传真), [桂ICP备05001199号] 前置审核编号:桂JS201408-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