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校机械工程学院,有这么一群热爱飞行器制造的“工科大神”。他们看似平凡,却造得出飞机也玩得了创新。青春年少,他们正用自己的方式实现着属于自己的海阔天高,这一回就让我们走近微小型飞行器开放性实验室。
在竞赛中探索
前不久,实验室的同学们刚刚从2017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总决赛载誉归来,此次总决赛,实验室代表我校共获得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其中,电动滑翔机项目获得团体全国季军,对地侦查与打击项目获得团体全国第4名。
微小型飞行器开放性实验室的同学们操作着自己设计制造的飞行器在赛场上驰骋蓝天,在全国赛中一展广西大学生的风采。
“我们和第1名只差两分!”来自我校2016级飞行器制造专业的吴朋霖说道,这次比赛,他参加的电动滑翔机项目获得了全国第三的成绩,这个成绩同时也刷新了我校参赛以来的最好成绩。参加这项比赛的还有许多传统重点高校,能与浙大、厦大这些学校在赛场上同台竞技,吴朋霖难掩自己的兴奋。
事实上,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与美国举办的世界大学生航空设计大赛、欧洲大学生载重飞机设计大赛并称为世界高校科研类飞行器设计赛三大赛事。学生们在赛场上获得的远远比自己想到的要多。
“我们组织参加这样的大赛,完全是出于学生的发展考虑。我们针对比赛来制作飞行器,培养的是学生的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比赛汇集了南航、西工大这些业内高水平的高校参加,我们的学生能通过赛场获得与这些学校交流学习的机会。”实验室的指导老师詹家礼认为。
凌晨6点的操场
为了准备这这场9月的比赛,实验室的同学们早在春节后就开始了准备。赛场上光芒耀眼的刹那,背后都是无数汗水的积累。同学们不仅要完成日常的学习任务,还要挤出课余时间来参与飞行器的制作和训练。
天色才刚刚转亮,实验室的同学已经带着自己的飞行器到操场上进行试飞等训练。“凌晨6点的操场”被戏称为实验室最熟悉的景色。
一遍一遍的试飞,考察在不同风向,不同温度下,飞行器飞行的状态,再逐一的记录下数据,不断的调试,直至飞机达到优良的状态,所需要的时间和精力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我们除了清早训练,还经常要冒着大中午将近40度的高温长时间待在操场,太阳很大,但是我们必须要克服。”2015级飞行器制造工程专业的桂树正回忆到。为了要适应比赛时间同时避开人流,实验室的同学通常都会选择清早或者中午进行训练,他们的辛苦,其实很少人能看得到。
分站赛前夕正值学校刚放暑假,大多数的学生已经离校,校园里显得有些空旷,但是实验室的同学们一个都没有离开,留下的是他们在工作间里夜以继日的备战比赛的身影。
谁能想象,2014年团队第一次参加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时没有获得任何奖项。然而就是这样的执著与付出,仅仅三年,实验室的同学已经站上了总决赛的领奖台。
不忘初心
“设计导成平面图,再把每个零件排列好用以激光切割加工出零件,最后将这些零件组装起来。”这是同学们制作一架飞机的大致流程。制作一架比赛用机,久的将近耗时一个月,相比一些学校具有模具订做的能力,实验室的学生只能选择从零件的设计到组装都用手工一点点打磨。
尽管实验室条件非常有限,但是能一直坚守在实验室,同学们心中都有一份对飞行器的热爱,“实验室的这些孩子,从来不需要老师催,所有事情他们都能主动去完成。”提到自己的学生,实验室的指导老师陈春松坦言自己“很放心”。
这群看似严肃的大神,其实私底下都也与普通学生一样爱笑爱闹,在他们心里,飞行器制造从来都不是负担,“我觉得我们团队比别人好的地方就是很有活力”来自实验室参与电动滑翔机项目的黄子宇提起实验室时,眼里都是自豪,“能和这样一群人一起为了同一个目标而努力,在实验室的每一天都很快乐。”
从14年实验室成立至今,每一届的实验室新成员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前进,即使现有设备可能并没有特别强,但是他们始终感恩学校创造了现有的条件,并且相信事在人为。每一届老成员离开时,留下的不仅仅是制作精良的飞行器,更是一份对实验室责任的传承。
就是这么一个团体,一次又一次在全国赛场上创造出奇迹。在蓝天之上傲然飞翔的,不仅是他们手中操作的那一架架飞行器,更是一份份用梦想和坚持筑起的赤子之心。